2013年,奥巴马总统签署法律,废除禁止美国政府向国内民众散布长期面向国际受众的政府宣传信息的限制措施。
★“★”的对华广播创办于上世纪40年代,最初使用普通话和粤语★★★,但每天只广播一个小时,后来又陆续增加了闽南话★、上海话节目。二战战后初期, “”对华广播规模进一步缩小★★,只保留了普通话节目★★。后来在“冷战★”的推动下★★★,“★★”再度扩大对华广播规模,不仅恢复了粤语、闽南话★、上海话广播,还增加了潮州话、客家话和藏语节目,每天播音长达10多个小时。
“”在一次节目中曾这样总结自己创办的目的: “如果不是为了美国的长远利益★, 美国人民是不会同意拿出这么多钱来办‘’的★★★。”归根到底★★★, “”是美国政府推进★★“和平演变”战略的一个工具★。
针对“”的种种历史和手法痕迹,有学者总结出了他们对华宣传的几大策略。
三,派出大量飞机穿越中国领空★★,在粮食紧缺地区扔大米,证明政府无法控制领空,又不接受援助,增加地方政府难题★★,与心理战策略相配合★★。
“有趣”的是★★★,★“”自诩★★“独立新闻媒体”★★,但这70多篇稿件绝大部分只有针对华人世界的中文版,没有英文版,有知情者告诉“补壹刀”★,其背后有不少台当局操纵的水军在作祟。
这种★★“事实性” 宣传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官方媒体的色彩,积累起“客观★★”形象★★★, 在关键问题上最大限度地发挥影响力。但是“”的新闻报道绝不是纯粹的对事实的客观反映★★。它把要表达的意见隐藏在对事实的“客观描述”中, 而把意图隐蔽起来★。只需稍微留意就会发现它在新闻导语和新闻的遣词造句中时常流露出明显的主观倾向★★★, 起到“增评加注★”的作用★★。
二战初期★,在世界强国中,唯独美国还没有自己官方资助的国际广播电台。进入20世纪40年代,美国也只有十几部低功率短波发射机。不过,后来被称为★“”之父的罗伯特·舍伍德已经预见到国际广播在未来的重大作用★。
“”的掌门人阿曼达·班奈特急忙发表声明,罗列了一系列“”在疫情话题上对中国的抹黑,还附了链接,意思是,队长,别开枪★★★,是我!
二战结束★★,★“冷战”开始★★★,★★★“”的“敌人”从法西斯轴心国变成了苏联及社会主义阵营。为了开展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心理宣传攻势,突破苏联对“”的干扰★★★,美国国务院在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授意下,组织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等学术机构的22名科学家、工程师和社会科学家组成一个高度机密的研究小组★,在麻省理工学院开始了为期3个月的研究,该项目被命名为“特洛伊计划★★★”★★★,寓意不言自明。
广播作用于人的头脑的过程是很快的, 听众听到它两边都报★, 给双方同样的发言机会★★★, 会误认为它的报道是客观全面的。其实, “平衡性”宣传与“事实性”宣传一样, 只是“”获取听众信任的一个手段, 是“”为了达到它宣传目的的有意为之。在 ★“客观、公正”的面目下将自己的观点灌输给听众, 以期影响他们的看法和行为, 这才是“★★”“平衡性”宣传的真正意图所在。
二、★★“平衡性”宣传。“”注意运用 “平衡性” 策略, 声称在新闻节目中 “既报喜也报忧”。但是略加留意我们就会发现, ★“”多是攻击中国的价值观和政治制度★, 同时象征性地报道一些中国在细枝末节方面的成就;对美国, “”主要宣传美国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夸耀它的物质文明, 同时也报道一些阴暗面, 如美元贬值★、失业、吸毒等, ★“小骂大帮忙”。
看上去这两条都是客观报道★★★, 没有夹杂评论性的话语, 但这二者绝不是无意的组合。听众很容易得出中国的经济发展在事实上给美国造成了★★★“威胁”的结论, 从而抵消中国经济增长在人们心中的积极印象。
1941年,美国国内事务协调局租用了几部私营业主的发射机,向拉美广播。1941年中期★,罗斯福成立了美国外国新闻处,任命舍伍德为处长。
但还是有美国保守派人士发文指出★★★,奥巴马政府正在国内发动由政府新闻主导的大规模★“洗脑”运动。他们担忧★★,“冷战”时期的宣传法令被废除后,“政府宣传新闻”将如潮水一般冲击美国本土的新闻机构。
三、对比性宣传。“”认为, 明确地对听众表明自己对某人某事的褒贬态度, 容易使报道显得不客观。所以, 它经常在报道中采取对比映衬的手法, 巧妙地表达它的褒贬态度, 从而取得预想的宣传效果。
今年2月24日,是美国对外意识形态宣传最臭名昭著的机器——★★“”80岁“生日”★★★。
四、“服务性”宣传。“”为了吸引中国听众, 提高收听率, 开办英语教学类节目《听和学英语》, 后来又增加了《英语900句》、《中级美国英语》。这些节目在听众中产生了不小的影响。1972年以前★★★, “”中文部收到的来自中国大陆的听众来信总共不到 20 封。
“”“特别英语”节目 ( Special English)曾经是中国青少年进行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 收听率较高★★★。“特别英语”将每天的重大新闻用有限的词汇、缓慢的语速、简短的句子和浅显的语言表达出来, 适合英语初学者收听。但 “★★”前总监亨利·卢努斯曾说, “简单的句子中所传播的思想依然是强大的”★★。“”通过这类“服务性”节目达到了双重效果:一方面通过英语教学节目来宣扬美国的生活方式、价值观等; 另一方面敲开了中国听众的大门★★。
特朗普掌政时期, “”曾仅仅因为一篇★★★“客观”描述中国疫情的稿件,就被白宫发了一份声明狠批★★。
同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而后德国也对美宣战。舍伍德领导下的外国新闻处迅速开始行动。同月,外国新闻处在旧金山的一个播音室中进行了第一次对亚洲的直播。1942年2月24日★★★,外国新闻处通过英国广播公司发出了第一个对欧广播节目,“现在是来自美国的声音★★★”★,播音员威廉·哈伦·黑尔以此开始了针对纳粹德国的★“宣传★”事业,”★★★“”这个名字也逐渐成为外国新闻处的广播招牌。1942年7月,“★★★”有了自己的新主人——战时情报局,并得到了迅速发展。
一★★,揭露中国对核地位的“野心”,公开图片或信息★,证明中国人发展核项目“徒劳无功★★★”★★。
为了配合★★“”★★★,约翰逊政府时期,美国还成立了所谓★★★“中国报道项目”。
但在《英语900句》播出后, 中文部平均每月收到1000封左右。正如一名“★”中文广播的负责人说的那样, 这些节目的目的并不是教英语,而是希望听到一点反映★★,投石问路。
“生日★★★”前不久★★,★★★“”的中文网站曾在北京冬奥会开幕期间,48小时内连发70多篇包含内容的稿件★★,创下一个纪录。
一、“事实性★★”宣传。为了成为★“权威性的、听众信任的信息来源”, “★★”在节目设置上把新闻和评论严格分开, 规定新闻只讲事实, 评论才陈述观点★★。
1948年1月16日,美国通过了《美国信息与教育交流法案》,简称《史密斯-蒙特法案》,该法案要求美国国务院通过无线电、出版物、电影、展览和文化教育交流等一切手段使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更好地理解美国★★★。此外★,法案还授权国务院建立美国新闻署,★★“”成为该署最大的一个部门。
比如, ★“”曾在简要新闻中先后播发了两条消息, 题目和导语如下: 1★★、中国12月贸易顺差创记录。2、对华贸易使美工作流失。
由于★★★“”在全球心理宣传战中的重要作用,美国总统、国务院★★、中央情报局都十分重视让“”发挥更大作用的问题。但在让本国人民触碰这样的★★★“良心”媒体路上,《史密斯-蒙特法案》明文规定,美国政府传播给国际受众的信息,不得在美国国内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