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这要求我们必须着眼于人、落脚于人,努力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让人民精神生活更为丰富,为奋斗新时代凝聚精神力量★★★。
在位于浙江杭州良渚文化核心区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公众可以感受古画从“静”到“动”、从“历史★★”到“现实★★★”的艺术生命力。目前,该馆区正在展出“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宋画大展”,为期半年★★。人们沉浸在这座艺术“宝藏”中,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步入新时代,我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产品供给更加丰富,文化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既要着眼基础,满足普惠性、兜底性的基本文化需求,也要着眼个性化、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开发与推广★★★,还要着眼世界★★,塑造具有中国风韵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既要看到年轻人对国潮★★★、跨界等★★★“新中式”文化的追求★★★,也要看到部分老年人望“网”兴叹的数字鸿沟,还要看到残障等特殊群体的文化需求与期待★★★。这就需要我们分层、分类瞄准个性化需求,精准把握不同人群的文化需求新趋势★★★、新特点★★,不断丰富文化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文化服务的质量。
“今美于昨,明日复胜于今★”,这是人类共同的美好期盼与精神价值追寻★。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群众多样化、个性化★★、区域化的文化需求日益增强,这对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虽然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水平不断提升,但是优质文化资源★、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在城乡之间、地域之间依旧存在较大差距。文化供给正在从★★“缺不缺”★★“够不够★”向“好不好★”“优不优”不断升级转变。
作者:陈培浩(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传播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胡赛(浙江省委党校浙江省“八八战略”创新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要深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一方面,要创新优化供给★。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以文化创意、科技创新等为引领的新型文化业态★,进一步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构建线上线下融合贯通★★★、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比如,通过数字技术活化的方式,让甲骨文、敦煌壁画、三星堆青铜器文化遗存★★★“跨山越海”来到人们身边。另一方面,要通过改革不断优化供给。着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探索更高效率的文化产业运作方式和文化产品供给模式,不断激发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的创新活力★。